郑荣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该提案分析了当前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挥规划引领、强化亩均效益、完善配套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提升管理水平5条建议。我局经认真研究,认为您提出的建议意见具有参考性,并将相关意见落实到工作中,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局制定了《漳州市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并作为《漳州市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附件(以下简称《建设行动方案》)。4月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建设行动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发挥规划提升,明确发展路径
《规划行动方案》融入《建设行动方案》后,提出规划提升专项行动,规划提升专项行动包含园区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提升两个部分。聚焦于构建“以1个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N个专题研究或区域评估为补充的‘1+N’规划体系”,同时根据产业规划引导主体园区发展不超过3个主导产业。具体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管委会牵头开展各工业园区标准化规划提升的编制工作,于2024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强化亩均效益,推动提质增效
以“亩均论英雄”为抓手,按照《漳州市“亩均论英雄”结果运用实施办法》《漳州市低效工业用地认定与处置指南》《漳州市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指南(试行)》要求,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有效盘活;鼓励各地按照相关规范,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先利用空闲、低效工业用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在确定自持比例后,支持多层标准厂房按照层、幢固定界限分割转让,把“上下游”变成“上下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效应。
三、完善配套体系,构建园区“生活圈”
《建设指南》提出在园区范围内推动完善“3+2+1”生活配套体系(“3”即吃、住、行,“2”即教育、医疗,“1”即文体娱乐),根据园区规模和产业人口预测,集中构建园区5-10分钟生活圈和15分钟生活圈,其中单个园区规模小于2000亩时,需参照指引构建1个“5-10分钟生活圈”,规模为2000亩-6000亩时,需参照指引构建2-3个“5-10分钟生活圈”,规模超过6000亩时,需参照指引构建1个“15分钟生活圈”,在设施500米范围内的工业地块内不再单独建设宿舍。
此外,针对不同的园区类型就业群体需求的不同,在配套设施供应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方案。传统产业类园区突出青年就业群体的需求,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医疗、文体设施的供应。先进制造类园区突出高新科技人才就业群体的需求,除常规服务设施外,主要满足研发、实验、检验检测等集中生产设施的供应。创智研发类园区突出创意、设计行业人员的需求,配套共享交往空间,强调与旅游及展示功能的兼容,着重配套咖啡屋、电影院、文创街区等具有艺术性商业设施。
四、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力
首先,实施产业数字赋能:支持5G网络、千兆光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实现5G基站全覆盖;支持园区管理机构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园区人流、物流、能耗、环保、消防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指导园区基于城市基础信息平台(CIM平台)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接市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平台,促进数据共享。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九大领域,支持园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园区中小企业梯次升级。
五、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建设指南》提出建立具有完整的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成立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招商团队,实行市场化运作,承担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功能。建设园区综合服务中心,鼓励设立审批办事处,探索服务不出园区,为项目落地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做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培育创新中心,建设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引入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专业创投和风投基金公司,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对接企业投融资需求。
最后,非常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建议,以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
领导签署:曾宪庭
联 系 人:王海同
联系电话:0596-7085270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
2024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