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0日,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联合省制图院技术专家组成工作组到漳州开展“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图斑生态修复业务对接与现场调研,为我市生态修复工作“把脉问诊”。市自然资源局积极对接工作组,系统总结工作成效、剖析问题短板,全面推进生态修复提质增效。
省厅精准指导:
从现场调研到业务赋能的全链条助力
6月19日下午,省厅工作组首站抵达长泰区,实地考察吴田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及林墩办事处治理点,针对高海拔区域植被恢复难、工程与自然修复交叉等问题提出技术建议。工作组特别指出,吴田山项目需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优化修复方案,同步推进石料处置与生态修复空间释放。
6月20日的业务对接会上,省制图院专家围绕图斑变更核查程序、资料规范等开展专题指导,直击漳州市图斑变更通过率60.76%的痛点,重点解答龙海区港尾镇图斑因“边坡陡峭、土壤贫瘠”导致复绿效果差、长泰区项目因“工程周期长无法分期验收”等高频退件问题。工作组强调,需强化“修复—验收—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技术标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
漳州攻坚实践:
66.62%治理进度背后的成效与挑战
截至2025年5月,漳州市已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3977亩,占“十四五”6000亩任务的66.62%,其中台商投资区1510亩任务超额完成,龙文区、漳浦县实现100%进度。台商投资区狮山-周福等3个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工程修复+自然恢复”结合模式,成为全市首个省级审核通过率100%的县区。但也存在治理不平衡问题,如部分县区治理进度滞后、图斑销号与工程验收不同步矛盾显著、部分县区审核通过率不足60%,部分图斑因“矢量数据与宗地图不符”“修复方式界定模糊”等多次退件。
协同破局:
市自然资源局三举措响应省厅指导要求
一是责任压实,按照省厅工作组“压实责任、强化督导、精准施策”要求,对进度滞后的县区下发督办函,要求倒排工期,重点推进龙海浮宫、长泰吴田山等重点项目;二是技术提升,针对云霄、诏安等县区退件图斑,从“修复方式界定、矢量数据校准、验收材料编制”,进一步对接省级专家,实行远程会诊;三是机制创新,针对今年自然资源部对年度图斑提前部署的情况,拟开展修复进度月通报机制,对吴田山等复杂项目同步探索“分期验收+动态销号”模式,破解大体量项目验收周期长难题。
省厅工作组此次下沉指导为漳州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技术工具箱”与“政策指南针”。市自然资源局将以此次对接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与省厅的技术联动,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剩余治理任务,推动历史遗留矿山从“生态伤疤”变为“绿色坐标”。